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系统研究中国现代司法制度 努力为新时代司法制度发展贡献智慧——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发展问题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新书发布会综述

时间:2020-11-12 21:40来源:《人民法院报》2020年11月12日 责任编辑:master

2.jpg


  11月8日,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发展问题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主持撰写的《中国现代司法制度》一书,该书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司法制度史”的第三卷。会议由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主办。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围绕新时代司法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出版对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司法制度建设成就,推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司法制度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对与会专家学者发言进行综述,以飨读者。

  一部研究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力作

  评价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关键看这种司法制度是否符合国情、能否解决本国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不断加强司法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出了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陈光中教授从事法学教育和科研60余年,学贯古今、著述丰硕,年届九旬仍领衔研究新中国司法制度,形成了《中国现代司法制度》一书。这部研究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力作的出版,适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这部著作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发展史,对于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谋划“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司法制度建设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具有积极借鉴价值。

  陈光中教授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写作背景和涵盖内容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是其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司法制度史》的第三卷。因三卷本各自独立成书,本书完成时间早于第二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故先行出版。该书所对应的时间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但其内容还上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制度,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革命的传承发展关系。

  陈光中教授表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分为司法组织与刑事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三编。根据三大诉讼制度各自发展特点进行制度史的梳理与发展阶段的划分。回顾并总结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历史发展,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包括司法制度的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司法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司法规律、司法建设必须以公正为核心价值追求等。

  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司法制度研究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才能更好认识国情,更好把握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与会专家认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司法制度研究,是这部著作的显著特点。

  陈光中教授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过程,一是比较系统、全面,涵盖了司法组织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大方面,完整介绍了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脉络和线索。二是在资料的收集上丰富且翔实,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认真加以注解,反复的核对一些重要的资料和论述。三是写作过程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品质。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联席主任张文显认为,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这部著作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详细介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体现了我们党致力于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矢志不渝的思想和实践。第二,把历史的叙事,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对制度发展过程的反思有机结合。该书中提出的三个反思性的理论成果非常有意义,一个是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决定于政治制度,所以我们要立足国情。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要尊重科学,尊重司法内在的本质。三是提出了公正是司法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第三,这部著作致力于推动中国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胡建淼认为,该书具有写作上的客观性、材料上的翔实性和观点上的前沿性等特点。该书对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熊秋红认为,该书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脉络做了准确地勾勒。由于三大诉讼制度发展历程差异很大,该书按各自特点进行梳理,未追求体例上的统一,但各部分的展开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准确地勾勒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框架和大体轮廓。展现了诉讼法学者研究司法制度史的独特视角。作为诉讼法学者,在研究现代司法制度史时高度重视人权保障在诉讼制度中的落实。此外,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发展史作了全景考察,揭示了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研究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沈亮认为,该书对我国现代司法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面展现了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与《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和即将出版的《中国近代司法制度》三部曲,可谓我国司法制度研究的鸿篇巨著。中国现代司法制度萌芽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长期的立法完善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认为中国司法制度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遵循司法规律,体现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谢鹏程认为,该书是中国现代司法史的力作,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而且对当前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性、启发性。该书历史的脉络非常清晰,内在的逻辑也可以寻觅。以司法制度为中心,从理论、理念、政策、制度、案例、司法过程,甚至一些司法活动、司法会议,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这是一部人民司法史,也是新中国司法史,还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和探索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史。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不是从苏联照搬过来,也不是西方司法制度的翻版,而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无数次经验教训中逐步摸索出来,创造出来的。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怎么来的,而且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向何处去。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荣军认为,从史料的角度看,该书首先是一本关于立法史的书,它也是一本制度史。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梳理和展开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阐释。同时又是一本司法实践史。从方法论上来说,该书为我们今后在研究和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参考和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洪雷重点从行政诉讼制度部分谈感受,认为该书线索清楚,脉络清晰,由表及里,分析深入,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编既对行政诉讼制度的总体状况进行全景式的勾勒和描绘,同时又突出重点,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制度的精髓。

  努力为新时代司法制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法治中国建设和司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要求。与会专家认为,这部著作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司法实践,围绕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加强研究,对于新时代司法制度发展乃至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联席主任张文显指出,该书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卞建林认为,该书对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系统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对我国现代司法制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对资料的积累和学问的积淀,既要忠于历史真相,又要作出发人深省的分析判断,还要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该书对继续推进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法治化、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和坐标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熊秋红认为,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司法制度创立、发展、演变的历史,陈述客观,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该书所做的历史分析呼应了我国当代诉讼法制建设中的主要关注,可以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杨宇冠认为,该书资料非常齐全,内容非常广博、真实,从古代到现代有着很清晰的逻辑主线。这个主线反映了一个司法规律的问题。他认为,司法规律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该书的论述里,我们看到了司法规律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宋朝武认为,从我国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该书把民事诉讼法从产生、建立到完善写得非常的清晰,为我们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胡铭认为,该书体现了前瞻性、规律性的理论诠释能力和引领能力,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与70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伟大实践相融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的理论、制度、文化和司法文明出发,发展了我国的诉讼理论。提出了司法制度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中国理论。该书从方法论的高度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原创性和典范性价值,从理论上对司法文明的内生逻辑作回答,为世界司法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助推司法制度的中国理论的全面升华。立足中国司法的历史逻辑,思考中国司法未来的发展情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认为,《中国现代司法制度》这一巨著的出版和专题研讨的召开,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特别是五中全会精神,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从制度史、诉讼法和司法制度三个关键词,重点对书中行政诉讼部分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积极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建国,从民事诉讼角度以“纵深感”为关键词谈了感受。第一,历史的纵深感。该书以时间阶段为经,以司法组织和诉讼制度的变迁为纬,构筑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我们民诉制度随着民诉立法的变迁、修改,在不断深化,不断优化。第二,制度的纵深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如何一步步做到最大限度去满足当事人对民事纠纷解决的需求,尤其是价值取向和技术特征迥异的各类程序,是如何分类入法,以满足当事人不同层次的实体权利和程序利益保护需要的。总的来讲,这本书确实为未来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最后一点是民事司法组织的纵深感。该书在阐明司法组织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对上下级民事执行机关之间的关系、执行机关的人员构成及其职能分工等特殊问题做了回应,体现了民事强制执行机关的中国特色,为民事诉讼法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李玉华认为,该书具有添补空白的作用。从制度史和司法制度方面,本书都有填补空白的作用。该书史料非常丰富详实,而且力求准确,研究团队下了很大功去收集资料,反复审核,体现了陈光中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该书关注中国的司法实践,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案件,反映了陈光中先生一贯治学当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魏晓娜,将该书的作用和功能概括为十二个字:了解过去,反思今天,思考未来,并从几个具体问题阐述了该书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启发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表示,陈光中教授主持撰写的《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是一个中国司法制度的百科全书。书中内容严谨而权威,很多资料今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权威的引注范本。该书是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他认为,经过这样一个一个周期的发展,中国的司法文明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跻身世界司法文明先进行列。


Copyright 版权所有: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会

备案号: 京公安网备: